Twitter 诞生于Blog 流行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看Twitter 究竟怎么诞生的:
- Eve Willams 创办了Prylabs, 其主要产品 Blogger.com, 被Google 收购了;
- Eve 离开 Google 后创办了一个语音 blog 服务 Odeo (发音就是 Audio);
- Odeo 不温不火发展,内部孵化了一个极简的东西 Twttr (后来改名为 Twitter);
因此Twitter 来自一个在 blog,podcast领域的创业先驱的尝试、经验和需求的理解。 早期的Blog 都是去中心化的, 比如那时候最流行的 Moveable Type,以及更早的Userland 的Weblog (真正blog的鼻祖), 但Blogger.com 能取得快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心化服务”, 让使用者的门槛大幅度降低。
Odeo 的设计也是非常 cool 和简洁的, 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最好用的语音服务。 而语音对于写字而言,也是更大幅度降低了创作的门槛。 然而, 语音的一个问题是,提高了消费的门槛, 听语音需要花更多时间,并且需要更多带宽(那个时候带宽还比较宝贵)。
Twitter的核心逻辑: 降低创作、消费和传播门槛
Twitter 可以说是一个超低创作和消费门槛的东西:
- 中心化,不需要任何设置,注册就能用
- 只能 140 个字符,因此写起来压力更小,看起来也更容易
- 一开始就支持移动, 140字符限制就是来自 手机 SMS 的限制,但这让twitter 在iPhone 之前就成为移动上很容易用的服务
任何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写作是一个很累的事,尤其要写很多文字的时候。 而阅读大部分时候其实也是一种负担 。 Twitter 通过让大家都限制在 140个字符里,让大家写作和阅读都有更低的门槛。
做过Blogger, 支持过 RSS,Atom 等各种Sydication, 做过Audio blog / Podcast, Eve 比任何人都更懂得降低创作门槛的重要性。 他以后创办的Medium 也体现了相同的思想。
去中心社交的挑战: 门槛
去中心社交产品的最大挑战,就是用户门槛:
- 不容易设置
- 不容易创作
- 不容易消费
- 不容易传播
用户不会自己安装、不会管理, 这详相当于倒退到早期blog时代。 而去中心的社交缺乏一个“广场”模式,现在RSS 的式微,导致你在去中心的社交上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孤岛。
Mastodon 等这些去中心社交产品这么多年火不起来, 就是因为门槛太高。
Nostr 这样产品火了一下就归于沉默也就是这个问题, 他的热度没有办法持续,就是因为需要持续的门槛太高了。
对于需要钱包、需要支付 Gas 费等等各种需要链的操作,那绝对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大了门槛。
最近火的friendtech 完全不是去中心化的,也不能算是一种严格的社交产品,但可以看到 Friend Tech 和其之前的各种产品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降低了门槛 -- 采用web app, 安装门槛低了; 采用本地的web 钱包,对钱包的门槛降低了; 使用Base上 的ETH,不自己发币, 支付门槛低了; 每个人的Key 一样,不单独发用户的币,使用门槛低了。 因此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降低了使用门槛。
用户在意不在意自己的数据?
用户在意不在意自己的数据? 或者用户在乎不在乎去中心? 很多怀疑论的人会说,用户根本不在意去中心化,用户也不在意自己的数据, 用户根本不在乎这些隐私。
其实不然, 用户在意还是不在意,取决于在意这些事有多少门槛。
如果门槛很低, 抵得可以忽略,我相信大部分都会要求完全掌握自己的数据、身份和隐私,也在意去中心化程度。
如果门槛太高,就会极少人在意这些。 想象一下,多少区块链的行家自己独立运行节点,独立验证数据? 甚至用独立的硬件钱包的人都是少数。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小时候成长在落后的中国农村,公共汽车都没有, 偶尔看电视了解到外国家庭有汽车,常常听人评论: 谁会傻到/有钱到/腐败到/... 自己要有辆汽车? 过去几年中国是家庭拥有汽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只要我们能把去中心化的门槛降低下来,降到足够低的时候, 大部分人都会宁可自己完全拥有自己的数据, 而不是依赖于别人 --- 而且这两者完全不矛盾。 正如我们有自己的车,但偶尔我们也会坐Taxi,uber 或者公共交通。
结论: 去中心社交的关键, 就是降低它的门槛,当突破一个零界点,它就会高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