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站点就是我的社交网络” 这句话其实是在社交网络兴起的时候就常常在blogger 圈子谈的一个观点。
我自己在做UUZone 的时候,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认识到个人站点形式才是我以为最“正确”的社交形态。UUZone后来的一版本(2006年)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以个人blog为基础,以“圈子”(群)为一个个聚合点的不同于当时常态的社交网站,可惜这个新的版本的UUZone没有能好好发展就结束了。 那个时候 Twitter 刚刚起步, Wordpress 也刚刚开始有了起色(第一个版本wordpress 在2003年发布),RSS reader是大家的宠儿,还有Del.ico.us, Digg等书签分享类型的产品也很热门,一小群人开始在谈论OpenID,数据可迁移、开放的社交网络等这些话题。
后来的故事是 Facebook (和Twitter)统一了一切,Blog,RSS消亡了。比较讽刺的是,随着Blog和 RSS 的消亡, Blogger,Sixapart (Moveable Type,typepad等)都消亡衰落了,但Wordpress 却一直不断地成长,据Wikipedia,到2021年,全球46%的网站是由wordpress 驱动的。
《连线》杂志的这篇悲观主义论调的文章指出几个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存在的挑战:
- 冷启动很困难的问题。无法达到网络效应 (社交网络粘性主要来自于“我的朋友们在哪里”)
- 安全和质量问题。因为无人管理。一些节点的内容可能因此而很低质量/极端/无聊/... (去中心的网路普遍可能有这样的问题, 连线认为中心化网络有类似“出版人”来把关和推荐)
- 经济利益问题。 没有广告机制、没有经济规模效益来导致成本降低
上述的挑战对任何一个想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人或者机构而言都是致命的,然而有趣的是,如果这针对的是个人站点,这些挑战并不存在:
- 冷启动问题: 个人的站点本来就是个人,或者几个紧密的朋友一起的私人家园,不存在冷启动的问题。尤其如果有了开放的社交协议,更不存在冷启动和网络效应问题 (因为那些问题都是从“服务商”角度考虑的吗, 而不是用户自身的需求)
- 安全和质量问题: 这更不是一个问题,甚至这是一个优势。 我们都烦透了各种审查机制、隐藏着shadow ban的“推荐”, 作为一个个人的空间,质量如何,内容如何我们自己说了算,不需要任何外人的评价。 至于质量是否地、内容是否违法有害,或者道德败坏,自然有社会和法律来约束,不需要运营商来说三道四。
- 经济利益问题: 对于个人更不存在。
《连线》的那篇文章里提到了这篇文章,这简直是来自2015年划时代的去中心化web的指南:

这个指南写得非常好,但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为什么从 2015年以来这并没有能成为主流的现实。
“我的个人站点就是我的社交网络”, 我依然相信这个观点,但个人站点的形态、能力、部署方式必然会有新的改进,才会解决过去的问题。